一座古老教堂的告白

52

在天主教会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莫非耶稣复活这一件事。教会在每天的弥撒中不断地纪念并庆祝这一历史大事件,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从未间断。对于一个注重仪式感的人来说,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值得纪念。也许每一个人对于重要的时刻会有不同的解读,但一般人所谓的满月、周年庆、银庆或金庆等等,应该都是众人可以接受及认同为重要的日子。

新旧交替的阿依沙叻

1970年代的阿依沙叻﹙Ayer Salak﹚,正是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在教会方面,1962年所召开的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为普世天主教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连那身处于乡下堂区的阿依沙叻也目睹了世纪的变化。弥撒礼仪中的各种改革、神父举祭时由背向教友转为面向教友,所使用的礼仪语言逐渐由拉丁语改为大家熟悉的语言等等,一再宣示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而在社会方面,西马来西亚刚经历了一次血腥的事件。1969年5月13日所发生的暴动,不但震惊了这原本和谐的国家,连处于相对安全的马六甲州也深感不安。阿依沙叻的教友为了防范未然,保卫自己、家人、家园和教堂,不得不组成维安小组,在村子的几个联外通道处附近彻夜守卫。这并非杞人忧天之举措,据事后临近村庄的村民们表示,他们当中的确有些年轻人想惹事生非,但在夜晚出发前登上高处眺望村子时,因看见有一位高雅的妇人站立于教堂的顶端,才打消了闹事的念头。

阿依沙叻堂区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硬体上的建设。1970年,一座崭新的圣堂建峻,就座落于原有哥德式教堂的不远处。它比原有的教堂更雄伟,建筑格调上显得简洁宽敞,也能适时地容纳日益增加的教友。

弥撒时,歌咏团依然聚在圣堂楼上的唱经楼唱歌,但组成歌咏团的成员,已由父执辈的教友转为年轻一辈的教友。而大家所熟悉的拉丁圣歌,一夕之间竟变得那么遥远。为此,有些教友难掩失落之情。圣所前的木栏杆不再有存在的需要,圣与俗之间的区隔已不像过去那么样地泾渭分明,但教友在参与礼仪方面却也日见主动与积极。教会鼓励教友在堂区的事务上,担当起更多的责任,传教不再是少部分人的职责,而是整个信友团体的使命。

原本男女教友在圣堂里分成左右两边坐,孩子们坐在最前面的几排座位的情形,也因受本堂神父的鼓励而有所改变,偶而也会有些夫妻或一家人同坐一处。过去女教友进堂时必备的头纱,已不再是必然;连在圣所的木栏杆前跪下、口领圣体的规定,都已改为在走道中间站着用手领受,再恭敬地放入口中。

圣母引领人迈向基督

原本分开散居在马六甲州文庙﹙Rembia﹚森林里的原住民家庭,孩子们常在自家门前自由地跑动,现在因受到一位法国传教士的鼓励而纷纷搬家住在一处,相毗为邻。过去所坚信的祖传信仰与习俗已不再是必然,连唱歌时喜欢舞动身躯的姿态都已改为双手合十,再把耶稣迎接到心中去。

1860年代的阿依沙叻,就已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的年代。那原本于1848年在文庙所建立的西马来西亚首个原住民传教站――“玛利亚之村”﹙Dusun Maria﹚,现在正往阿依沙叻这一片森林之地迁移。阿依沙叻顿时成了传教士口中的“玛利亚迁移”﹙Maria Pindah﹚,意指“童贞玛利亚,我们的母亲与皇后也和我们一起搬迁了”。

而当年在文庙建立原住民传教站的波里尔神父﹙Fr. Pierre Henri Borie, MEP﹚,就曾向圣母祈求说:“吁!圣母玛利亚,我的好母亲,我以妳为原住民的母皇,让他们属于妳,并属于妳的圣子耶稣。”波里尔神父深信除了天主之外,圣母玛利亚也会在原住民的皈依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这一群坚持此信念的法国籍传教士,持续地在阿依沙叻为传教奔波多年。到了1886年,时任本堂的卡米尔神父﹙Fr. Ludovic J. Galmel, MEP﹚亲力亲为,建造了一座哥德式教堂。建堂期间,竟刮起一阵强风把其中一面墙吹倒了。但卡米尔神父并未因此而灰心,反而自我解嘲说:“连魔鬼也来帮倒忙!”在阿依沙叻耕耘多年的卡米尔神父于1899年逝世,并被安葬于教堂内。在教堂入口处走道上的墓志,铭刻了他在这哥德式的教堂内永远安息。

教堂变成多元化礼堂

到了1970年,时任本堂的俞怀仁神父所推动建造的新教堂,在经历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困境之后顺利落成,而原有的哥德式教堂就改为礼堂之用。不久后,堂区即为哥德式教堂进行简单的改造工程,在圣所架上了3英呎高的木制平台,这既保护了地上的古老磁砖,也方便人们在其上活动。教堂内的长椅跪凳,开放给教友家庭购买,一家一张或两张为限:这除了腾出教堂的空间之外,也让教友们可以怀旧一番。

原本属于神圣的空间,突然间要变成一般的场所来使用,圣与俗之间的切换,总是需要些许过渡的时间。最先上场使用礼堂的总是一些比较正式的活动,诸如小学的恳亲会、学校的集会,或是会议等等。后来,她的角色愈显多元化。她当过幼稚园的教室、儿童乐锋会的活动场所、播放《鲁冰花》的电影院、乒乓室、室内羽毛球场、庆祝父母亲节以及圣诞节的礼堂,也是祈祷会敬拜与赞美的祈祷所、举办讲座的讲堂、教理班与研读圣经的教室等等。

老教堂虽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因经历了岁月的摧残,愈显得老旧。偶而进行一些修茸,但其效果不彰,毕竟那已是百年以上的建筑物了。虽然本堂神父或教友也时而提起该是大整修的时候了,但却总是下不了决心来进行一次的大翻修。

圣与俗之间再度切换

时光飞逝,到了2016年,这座在1886年建造的哥德式教堂,就已在阿依沙叻矗立了130年。而正是在2016这一年,阿依沙叻堂区决定在古色古香的老教堂内举办“圣母一生事迹展”,并将主轴定调为:“举办这一次的展览会,其真正的意义是让更多的教友进一步认识圣母,以及她一生伟大的事迹,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信仰及奉献的精神。”

而最先建立起自己的信仰及奉献的精神,正是筹委会的成员。筹委会以团队合作的精神,事前认真地规划,以后再动用了30多人,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极短的两个星期左右,仰赖圣母的助佑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展览会的主题是“藉着圣母,迈向基督”,由2016年8月15日开始,展期为期一个多月。但后来循众要求,延至11月6日才正式闭幕。众多教友慕名而至,来自各地的教友莅临现场,一睹圣母一生的事迹,从而激发了教友们对圣母的了解与敬爱。

普世教会在2017年庆祝法蒂玛圣母显现100周年时,阿依沙叻堂区就在圣堂内及圣堂外,设立了6处与法蒂玛圣母讯息有关的场景,其中包括设在草场的露天祭台。这一股对圣母的热爱,持续不断地延续下来,堂区因而决定为老教堂进行大整修的工程。

2019年12月8日,老教堂经过一年的筹划与整修后,由甲柔教区伯纳德主教举行重新祝圣典礼,取名“圣玛利亚小堂”,作为举行平日弥撒、朝拜圣体,以及婚礼弥撒等礼仪的教堂。老教堂终于恢复她原有的功能了,圣与俗之间再度切换!

一段简单明了的告白

我已等待了半个世纪,但人生能有多少个50年?

如今,我再次为教友们提供一个神圣的礼仪空间。他们替我维持了古老建筑物的特色,加上整体的新颖设计,但又不失应有的庄严,也有足够舒适的空间,可以让130至150位教友参与神圣的礼仪。教堂内外都配上适宜的照明设备,无论是白天或夜晚,教堂都显得格外的高贵与典雅。

教堂内既有新的设备,如美丽的读经台、典雅的祭台,也有古老的彩色玻璃圣像、圣所前两侧的多尊圣像,以及把历史悠久的圣所固定式木栏杆,改为可移动而保留下来等等。教堂内有了冷气设施,虽然缺少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但依然凉风习习,也带来了宁静的气息,使人更容易进入与天主的共融之中。

我和许许多多的教堂一样,常有耶稣基督的相伴,但我也期待和你相遇。无论你是如何看待重要的时刻、如何选择值得纪念的日子,也不管那是必然或是偶然,我都希望遇见你。我期待与你相遇的日子,能早日到来!

这就是我的告白,一座古老教堂的告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主徒会会士黄进龙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