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下旬,我和芥子福音传播中心的理事们在主徒会马六甲培训院做了三天两夜的避静,本年度的主题是《希望的传递者》。
传递希望
神师黄进龙神父特别为这一次的避静内容,给予我们许多灵修上的导引。他使用七个灵修主题给大家分门别类,不仅让我们更系统化地在脑海中建立了七个抽屉,让讯息更明确分类,也让我们从中建构一个扎实的灵修基础。
这三天下来,我有了许多的“相遇”经验:有些是时空的相遇,有些是感官的相遇。
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参加黄神父的避静,他曾经提到法国耶稣会的德日进神父(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年-1955年)。当时我对这一位神父十分陌生,但是他提倡的《宇宙基督论》却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没想到多年后,在COVID 19疫情爆发的那一年,透过叶宁老师的线上课程,我再次和德日进神父有了空中的相遇。天主透过了德日进神父的生命,给我看见了另一个面向:人类与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黄神父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人生的视野!
希望之路
这一次,黄神父在《希望之路》为我们举了刘文惠神父为希望之例子。我听了刘神父的故事,对他有了景仰之心,也对“希望”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1949年,中国大陆经历了动荡的政局。当时教会被迫害,很多神职人员远走他乡,在去留之间,刘文惠神父选择了留在河北宣化的爱玛坞会院。后来在文革期间,他被列入黑五类(地、富、反、坏、右),被批判的罪名是“历史反革命”。
很难想象一个被禁锢12年,没有自由的人,在面对红卫兵的批斗和嘲讽中,还能学会在逆境中保持沉默。我觉得在那一个黑暗的年代,最令人发指的是“人心的恐惧”,那一种对于失去希望的恐惧。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苦的人,必然有着深沉的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情故事,各人的痛别人不一定能感同身受。被风浪无情冲击的神父没有把自己的痛苦经验诉诸悲情,更没有因持守信仰而骄矜,对于当年经验,只是客观陈述事情经过,但也不吝于展示伤痕,然后让一切复归平静”(摘自《爱玛坞的流离岁月》)。
刘文惠神父在其晚年有幸来到罗马,后来更担任阳明山主徒会会院(也叫爱玛坞)的初学导师,生命可说是来到一个大逆转。令人感到佩服的是,他没有因为迫害,放弃他的司铎生涯,反而为患难写下了最好的见证。
德日进和刘文惠这两名神父有一个共通点,都是:时不予我,历经人生苦难,但是却能够在困境中安之甘饴,怀抱希望。这是我在这一次避静中和两位司铎时空相遇,所得到的启发。他们对于患难所持的信德,是我的学习榜样。
圣言之路
在内容方面,黄神父在分享《圣言之路》告诉我们,教宗方济各在《众位弟兄通逾》中的第87到90条提到“相遇的文化”,(哈哈,又是相遇!)我们不只是和天主相遇,只有借着与他人交流,我们才能认识真我。神父也透过另一位著名的神学家――卢云神父所说的话:“我们从别人的身上看到天主的肖像”,和我们共勉。身为福传者,我们要在各方面做到周全,做到福传四道(参照台北捷运的服务方针):看得到(清楚的指引)、听得到(有效的广播)、拿得到(具体的成品)以及问得到(温馨的解答)。
黄神父也给我们整理了亚洲主教团协会(FABC)在50周年大会提出的《曼谷文件》,为亚洲教会指出一个方向。该会议以三王来朝的故事(玛2:1-12),提出了五项值得我们参考的途径,即:一起同行、检视、分辨、献上我们的礼物,以及开辟新途径。
我个人非常喜欢第二以及第三点﹙检视和分辨﹚,在福传的路上,自己要“停、看、听”,常常要分辨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天主的旨意。
我记得有一个早上,我在主徒会培训院外面大操场散步,经过一户人家,门前的田畦长满了一大片的野花,这是漂亮的Raja Ulam, 俗称帝皇乌蓝。这种花的种子很贱生,也容易传播,风一吹,就遍野都是。我看着这一片野花田,心里觉得可惜。农人好不容易挖了田畦,可是长得不是绿油油的蔬菜,也不是可收成的农作;反观另一户人家,上面虽然长了不起眼的木薯叶,但是假以时日,就可以收获底下的木薯,能够吃,也能卖钱。
我不禁检视这些年,我们曾经做过的活动,是否也是华而不实?我们是否曾经留下哪一些实惠又利人的福传果实?
净化之路
最后一天,我们到Ayer Salak的圣玛利亚堂朝圣以及参加感恩祭,之后在后山墓园走《净化之路》。黄神父幽默地告诉我们,但丁在地狱篇说了一句名言:“进来者,必放弃希望(Lasciate ogni Speranza, voiche’ entrate)”。我们不妨在进入墓园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一句话:“进来者,必‘看见’希望。”
这是整个避静的高峰: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墓园沉思人生之路。透过五个小站:静、思、悟、悔和归,透过圣言和默想,进行了自己的净化之路。
正如前言,“感官的遇见”,也是这一次避静的收获。我回想这三天在主徒会培训院,透过念日课,朝拜圣体以及参加感恩祭,一切和圣事相关的看、听、触、嗅、尝,都是圣洁和净化灵魂的“遇见”。此刻透过在墓园的沉思,回溯自己的一生有没有好好活出信仰,能不能在有生之年活得无怨无悔。真的是一个很棒的遇见自己!
在短短的三天两夜有如此的“相遇”,不仅丰沛了我的身心灵,也让我得以充电,继续在漫漫人生,走不一样的朝圣之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谢素良